1981年,叶剑英给中央政治局写信,请求将自己名字排在邓小平之后

2022-11-21 20:23:09

电话号码列表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上述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是叶剑英元帅在八十岁寿辰之时所做,全诗既有对过往之事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满怀期待,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可谓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时全国面貌焕然一新。

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元帅有感而发,对未来充满期待,故而在八十岁生日之际,写下了这首诗篇。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叶剑英元帅在这首诗中,更多的则表达出了当时他的一种主张,这便是大力推进党的高级干部年轻化。

而叶剑英借景抒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句诗便是叶剑英元帅当时心境的最好证明。

实际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实现党的高级干部年轻化的政策,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此叶剑英非常赞同,他为了让邓小平同志能顺利的实行这项政策,可谓是费尽心机。

甚至当时在很多党的重大会议里,叶剑英也是多次表示,自己要主动退休,将“舞台”交给后来的年轻者,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促党的这项事业成功实行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

那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叶剑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拿起笔给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和委员写了一封公开信。

在这封信中,叶剑英审时度势,左右思量,他建议在常委排名里面,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邓小平同志之后,其中叶剑英如此写道:

“我觉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主席、副主席的名次排列,还是胡(耀邦)、邓(小平)、叶(剑英),这样更好些。”

而叶剑英元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原因的,当时邓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实也有一些持有质疑态度的人,这些人普遍不看好改革开放政策,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坚持原有的政策,所以改革开放在党内就有一定的阻力。

其次叶剑英元帅本人,在党内和军队里都有着极高的威望,这也是他在政治局里面排名比邓小平同志还要靠前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元帅觉得,如果让自己排名在邓小平同志之后,这更能凸显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核心地位,对他政策的实行也有一定支持作用。

实际上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说明一点,虽然邓小平同志和叶剑英元帅都是同时代的革命元勋,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一定年龄差距的。

叶剑英生于1897年,而邓小平生于1904年,他们之间相差了整整七岁,所以从年龄来看,当时的邓小平同志,在个人精力上远远胜于叶剑英,所以对党也能做更多的工作。

也正是因为叶剑英同志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再加上邓小平同志本身个人能力突出,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他打心底里认同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因此以身作则,响应其号召。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产生了好奇,中央政治局后来是否同意了叶剑英元帅的请求呢?

其实叶剑英元帅在提出这个请求后,党中央经过了多次慎重的研究和商量,但最终大多数人都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当然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邓小平同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新中国的革命历史上,叶剑英和邓小平的关系是极为特殊的,他们不但有着亲密的革命友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肝胆相照的地步。

尤其是在某些重大历史关口上,叶剑英都义无反顾的给予了邓小平同志支持,其中邓小平同志第三次的复出工作,便和叶剑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就使得邓小平将叶剑英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认为叶剑英元帅排名在自己之前,其实更有利于党的工作,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共识。

而对于自己总是给别人当“副手”这个问题,其实邓小平同志也有过解释,那是意大利总统访华时期,随行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便在采访邓小平时问出了这个很多人的疑问。

而邓小平同志在听到法拉奇的问题后,他笑了笑回答她:“现在的岗位没有影响我的工作。”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职务,邓小平同志对此都是不看重的,只要能为党和国家做工作,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当然从邓小平同志主动“谦让”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可以看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他们在为这个国家考虑的时候,是丝毫不会计较个人利益的,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他们都是义无反顾的支持,这种优良的作风,堪称是我辈的楷模,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回到叶剑英元帅这边,他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的这个提议虽然被搁置了下来,但到后来十二届四中全会时期,叶剑英元帅又以自己为首联名其他一共六十三名老同志,一起向党中央写信,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从这时起,叶剑英才完全退出了领导岗位。

而叶剑英此举的意义是重大的,目的也是明确的,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推动了党的高级干部年轻化政策的实行,为国家领导班子选入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这可谓是开启了我党高级领导干部主动退休的先河。

但让人遗憾的是,叶剑英元帅在彻底离开领导岗位的第二年,他就逝世了,而叶剑英元帅革命半生,为国半生,却没有好好享几天福,这堪称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憾事。

而在叶剑英元帅去世后,党中央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在他的悼词中,称其“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实际上这句话的用意,指的就是叶剑英多次在重大时刻对党和国家的重大贡献,当然也包括他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主动让贤的壮举。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给大家讲述一件在革命战争年代,叶剑英元帅的巨大贡献。而他的这次挺身而出,日后更换来了毛主席一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评价,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要说起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长征时期谈起,那时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因为不满党中央北上方针,所以给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发来了电报,让他们南下,开展所谓的“党内斗争”。

很显然,此时张国焘拥兵自重,已经不满党中央对他的命令了,但碰巧的是,这封电报刚好被叶剑英看见了。

这时他立马将这封电报送到了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在清楚了张国焘的用意后,毛主席最后率领中央红军很快脱离了红四方面军,最终才来到了陕北。

而叶剑英在这件事情上,他的果断和冷静,为中央红军换取了时间,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阴谋,堪称为革命立下了大功。

所以后来毛主席,便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评价叶剑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从上述这件事情,我们不难发现,叶剑英元帅在重大时刻上的谨慎和远见,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完全配得上“儒帅”之名。

何谓儒帅?这便是既有猛将的果敢抉择,又有文人的谋虑缜密,有谋有断,有动有静,新中国有如此帅才,实乃一大幸事。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向伟大的叶剑英元帅再次致敬,他对中国革命所做的重大历史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于心!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锦州信息港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综艺娱乐、生活百科、体育健康、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锦州信息港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